环球新资讯:王城岗遗址:高风亮节的禅让制背后的血腥真相(下)

顶端新闻   2023-06-15 12:00:58

1959年,为寻找史籍中的"夏墟",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对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与八方村之间的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王城岗遗址,当时称之为"八方遗址"。随后,为探索夏文化,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持续30年对该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掘。1977年,这里发现一座小型城址、奠基坑、青铜器残片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发现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王城岗遗址考古现场

最先发现的城垣建筑是遗址东北边缘的两座小型城堡。两座小城东西并列,西城保存较好,面积不足1万平方米,东城大部分被颍河冲毁。21世纪初期又发现了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确认大城是在小城废毁后建成的。大城城墙外有壕沟,城圈基本上圈围起了龙山时代的整个遗址。

王城岗遗址考古探方

现代学者根据史籍中"禹都阳城"的记载,推断王城岗城址可能就是"禹都阳城"之所在,也就是大禹"辟(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的地方。

王城岗遗址文化断层

告成原名阳城,"告成"之名来源于武则天时期。武周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武则天在嵩山的峻极峰修筑神坛,进行祭祀活动。次年,武则天又来到嵩山,奉嵩山为天下五岳之首,并对嵩山进行封禅。武则天通过封禅嵩山,向天地和世人宣示其政权的合法性。随后,武则天下诏改年号为万岁登封,并把当时的嵩阳县改为登封县,把阳城县改为告成县,以示"登嵩封岳大功告成"之意。

大禹碑

五帝时期(属于考古学中的龙山文化时期)的政权中心大部分时间都在晋西南地区(今山西省运城市境内),王城岗遗址距离当时的权力中心直线距离约170千米,符合"禹避商均"的逻辑,同时该地区在东周时期即名为阳城,与史料上"禹都阳城"的记载也颇为吻合。

在王城岗城址北8千米的太室山(属嵩山)南麓万岁峰下,有一处开裂的巨石,被称为"启母石"。

启母石

据《淮南子》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化为巨石,石破北方而生启。汉武帝游嵩山时,为启母石建庙,即启母庙。东汉时期又在启母庙前建神道阙,即为启母阙。启母阙与太室阙、少室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是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列该批国宝文物中古代建筑类的前三名。

启母阙

启母阙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两汉时期,王城岗所在的告成和登封周边即被当做是大禹的势力范围,也被认为是启的出生地。但截至目前,尚未有确切的考古证据证明王城岗遗址与禹都阳城的直接关系。

王城岗遗址

王城岗城址地面上并无明显的城址遗存,小城大都毁于河道或湮于地下,大城所在的位置也大都是农田。王城岗城址的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之中,期望能够发掘到有价值的文物遗存,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搞清楚王城岗遗址是否真的就是禹都阳城之所在。

王城岗


​实地探访古城,用脚步丈量历史